家有“我们”初成长
“童心圆”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群体,每一位孩子身上都散发着生气勃勃的灵气,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聪明智慧和才华艺术。看着我的孩子在这么棒的集体里一天天地长大,作为家长,我们是看在眼里,感恩在心上。当得知我被评为智慧家长,内心有些忐忑和茫然。其实作为父母,我担任妈妈这个角色的时间和孩子的年龄是相同的,孩子成长的十一年,也是我渗透家长这个角色的十一年。作为父母,我一直想着,并学着,和我的孩子一起成长。
一、 学会高质量陪伴
“孩子玩手机”往往是家长闲聊的高频词。当下生活,不要说孩子,连大人们都成了电子产品的俘虏,机不离手是常态。当孩子找我们帮助时,总是喜欢和孩子说“等一下”把孩子放在一边无暇顾及,自己却低头刷刷刷。
在一次母亲节主题的小视频中,当我看到孩子不假思索地回答“我妈妈最喜欢玩手机”,孩子不经意的一句话,却值得我反思。有意识,就要有行动,自从那以后我的做法是亲子时光远离手机。在陪伴孩子时,我基本上能做到有意识地把手机放得远远的,除了工作电话需要接听外,远离微信和抖音。
无论是辅导作业、亲子阅读,还是交流谈心、玩耍游戏,没了手机等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,你就能全身心地陪伴孩子,孩子自然也就能百分之百地接受来自于家长的全部信息和能量。这做法也能让孩子懂得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必须要“专注”:既专注于学,也专注于玩。这是我对孩子的要求,也是对亲子时光的自我约束。
二、学做孩子的一面镜子
俗话说:“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”,不管是孩子的品行,还是学习习惯,很多时候都需要在家里由家长正确引导和督促。我认为要做好孩子的第一位老师,八个字就可以概括——“身体力行,言传身教。”把握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,让孩子在公益活动中懂得“坚持、分享、大度、感恩、负责”。楼下的红日亭,是“大爱温州”的道德地标,也是我最喜欢带袁睿在闲暇之余“打卡”的地方。记得2016年,刚开始来到这里,面对这里忙碌的一切,小袁同学总是一脸懵。于是,我就让他跟在我后面当“小助手”。慢慢地,孩子和这里的爷爷奶奶成了“忘年交”,在这里,孩子最喜欢听孙兰香奶奶50余年如一日坚持奉献的事故;在这里,孩子亲眼所见精明能干的温州人也有“大爱”的一面,于是他暗暗下定决心每年元宵节要把压岁钱都捐给红日亭,能让更多的人分享到“冬有热粥,夏有茯茶”;在这里,孩子沉浸在“谢谢”的环境中,自然而然地养成了别人对他的任何帮助都会感恩。而这些品质,将影响孩子的一生,会为孩子带来无形的巨大财富。
三、学会互动式引导
孩子是天生的哲学家,对一切都充满着好奇,引导孩子保持对事物、对课业的兴趣,首先离不开家长的示范和引导。让孩子喜欢学习,首先你自己必须成为一位热爱学习的家长,同时要营造家庭良好的读书氛围,让孩子耳濡目染,潜移默化。因此,在家时,孩子总能时时捧着各种书本,沉浸在阅读的快乐当中。而亲子阅读和表演课件,在我们有意识的引导下也能变得生动起来。既可以一起大声朗读,也可以分段、一人分不同的角色或多人饰演不同角色朗读。分角色中,爸爸会特意来几个夸张的语调,就能让阅读多几分滑稽和有趣,孩子乐得哈哈大笑,十分喜欢爸爸的“搞笑”,同时也像个小老师指出爸爸语音上的错误,因此对于阅读乐此不疲。
孩子的成长道路就像是马拉松赛道,而我们家长往往扮演着“陪跑者”的角色。当孩子们在有的路段跑得顺利点,我们不要吝啬肯定和激励;当他们在有的路段跑得蹉跎些,我们及时给予加油助威,必要时还要为他们“补给能量”。不管跑得好还是差,都不能等闲视之,更不能心浮气躁,要有用心、耐心、细心、恒心、贴心的“五心陪伴准则”总结经验,共同成长,幸福“陪跑”。